經濟是錢,醫療是命。在疫情的催化下,這兩樣人最看重的東西,發生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化學反應。?
疫情之下:
美股10天內4次熔斷,24天暴跌10000點,蒸發數十萬億美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會低于2019年。
一個更可怕的現實是,疫情可能會使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進一步加劇:
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20》中提到,全球經濟增速在2019年降至2.3%(通常認為低于2.5%就意味著衰退),為10年來的最低水平。
2020,平息疫情、提振經濟是世界各國的重要課題。此刻,中國疫情步入收尾階段,“疫”后重建大幕拉開,新基建初登舞臺,十足驚艷。
新基建是拯救“疫”后醫療的救命稻草嗎?
對于黑天鵝帶來的雙重挑戰,中國率先拋出了誘人的解決方案——新基建。它巧妙地將兩大問題結合,既能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能補足醫療系統的短板,一時間被炒的風生水起。
▲新基建相關報道出來的第一個交易日,200只漲停個股中,有半數以上屬于基建范疇,包括新基建和傳統基建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
從醫療從業者和患者的角度來說,新基建的光鮮外表并不足以振奮人心。我們真正關心并且需要討論的是,新基建這張誘人的“餅”,醫療行業真的能吃得到嗎?又如何去吃呢?
或者是說,下一次面臨醫療系統性風險時,我們的損失可以不這樣慘重嗎?
相對于鐵公基(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等)這類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的簡單理解,是指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向以信息化、數字化等方面的新興行業為主。
事實上,新基建并非今時才被提起。它的首次官方亮相,源于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為扭轉疫情導致的經濟頹勢,今年年初,新基建又被翻出重提,而且還是頻繁提及。從2月3日到3月4日的30天時間內,僅中央層面就至少5次部署與新基建相關的任務,各地相關政策文件更是不勝枚舉。
從各地方發布的文件來看,新基建具體包括以下7大科技領域:
乍看之下,好像都跟醫療行業并不沾邊。仔細研究的話,其實是沾了一點邊的,但也僅有“一點”而已。
到底是多少呢?國泰君安的報告給出了確切的數字。由于尚未有全國性的關于新基建投資的統計,暫以29省總投資規模為17.6萬億的存量PPP項目來看:
鐵公基占比41%,約7.1萬億元,是重頭戲;
房地產、土儲占比20%左右,約3.4萬億,在其次。
以上都算是老基建。
正宗的、中央提的新基建不足1000億,占比只有0.5%。而大疫過后急需補血的醫療領域,只有3000億左右的項目,占比1.7%。
▲醫療衛生項目只占1.7%
在東方證券梳理出的新基建產業圖譜中,更能直觀地看到,直接涉及醫療的僅僅遠程醫療一項,份額并不足道矣。
醫療系統“痼疾”已深,亟需“輸血”
看完以上的數據,深受疫情之苦的每個人應該都會有些失望。如果這就是新基建,我們可能就浪費了一場危機。
但是好在,以上數據統計于疫情發生之前,想必經過疫情,各地在兩會上宣布的年度規劃中,醫療投入大概率只增不減。
優先彌補疫情中暴露出的醫療短板是重中之重。
醫療系統亟需“輸血”
雖然我國自2003年非典之后,持續輸血醫療基建(非典后,國家公共衛生建設7年間投入超百億元)。但也不得不承認,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醫療可及性和醫療質量仍有待提高。
根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2017年,每千人床位數、醫生數、護士數:
中國分別為4.3張、2.0人、2.7人,
美國分別為2.8張、2.6人、11.7人,
日本分別為13.1張、2.4人、11.3人。
中國人均醫生數稍有落后,但護士數差距明顯。
其中,在ICU床位方面,根據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數據,中國華東地區ICU床位數占總床位數比例為1.67%,而美國在2010年就已達到13.4%。
根據《柳葉刀》2018年對全球醫療可及性和醫療質量(HAQ指數)排名,中國得分78、排名48,而美國得分89、排名28,日本得分94、排名12,印度得分41、排名145。
▲各國醫療衛生指標對比(制圖:恒大研究院)
結果的差異,背后一定是投入的差異。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8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占一般政府總支出的7.07%,而美國、日本、新加坡的占比分別為24.44%、19.80%、13.47%。
據衛健委數據,2018年,全國全國公立醫院獲得的政府投入補助只有2705億,而一個市的地鐵規劃就1000億,上市公司拿的政府補貼也有1500億。
醫療系統錢不夠會導致什么?“黑天鵝”的影響暫且不談,因為就算是再充足的醫療資源,也難以招架如此大規模感染性疾病的蔓延。
我們就來簡單列舉幾個醫療系統的“缺錢”日常:
醫生端。醫生待遇的提高要靠公立醫院賺錢解決,醫生流失屢見不鮮。疫情過后,到底是有更多的人學醫,還是更多的人辭職,這是個嚴峻而未知的問題。
醫院端。醫療設備投入需要醫院自行解決,昂貴的大型醫療設備需要審批,很多醫院財務困難、購置乏力。
醫保端。有數據顯示,我國老齡人口將在2025年超過少兒人口,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加速來臨,醫?;鸹ǖ拿恳环皱X都如履薄冰。
說的具體一些,在疫情之中,很多非新冠肺炎的患者剛剛開始入院治療,他們可能是心臟病、癌癥或糖尿病患者等等。由于醫療資源有限,顧此失彼,有些老人在疫情期間得不到及時救治,已然逝去。
醫療系統的脆弱,付出的代價難以估量。武漢是省會城市尚且如此,談何其它三四五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如果新基建的錢能在大疫之后,加大投入醫療體系,將是件因禍得福的好事。
新舊基建兩手抓,標本兼治
想要立新,先要破舊。醫療行業的問題不能僅依賴新基建的投入一步解決,想要徹底治療頑疾,還是要從“舊基建”(醫療基礎設施投入)抓起:
人員。支持醫學院和護士學院建設,培養高素質醫護人員。
設備。政府投入資金完善各級醫院的醫療設備配備,包括床位和防護服、救治設備等應急物資儲備。
待遇。大幅提升醫療服務價格,以完成提高醫護人員待遇的“轉移支付”,扭轉醫生不想當醫生的局面。
機制。財政預算向醫療傾斜,給醫?;鸶欣С?,放水養魚支持創新藥物和器械研發、支持醫藥企業發展,而不是一味控制醫療費用。
有了基礎設施,“上層建筑”才能穩固搭建。其實,醫療新基建在疫情中、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嶄露頭角。巨頭玩家早已入場布局。
這個“頭角”就是互聯網+醫療。
馬云曾說過兩句話: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健康產業里。憑著與生俱來的敏銳嗅覺,馬老師一貫地超前布局,引領互聯網+醫療的浪潮:
2014年,阿里健康出世。上周,胡潤研究院發布《2020胡潤中國百強大健康民營企業》,阿里健康以1620億元身家,超越揚子江、中國生物制藥等老牌藥企,一躍成為行業第四,如今觸角遍布醫藥電商、產品追溯、未來醫院、醫療云、醫療AI等業務,健康帝國已扎穩腳跟;
2018年,騰訊健康姍姍來遲。但憑借無人能及的頂級流量,迅速強占市場,業務布局健康與阿里類似,同樣在智慧醫院、智慧藥店、商業健康險、醫療AI、醫療云等線上領域;
2019年,京東健康獨立。聚焦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智慧解決方案四個業務版塊;
2020年,百度健康開張。3月18日,第一個動作就是成立互聯網醫院,后續如何發力有待觀察。
互聯網+醫療上半場行業格局初現,下半場,或將改名換姓,由醫療新基建接棒。
醫療新基建包括哪些方面?目前尚未有官方定義,但無外乎就是加上“數字化”的外衣,憑借上述大佬的探索,以及此次疫情中的表現,或可大致摹寫其輪廓。
前端——患者診治
互聯網醫療。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互聯網醫院和在線健康咨詢,是此次疫情中各界最直觀的改變。
AI輔助診斷。通過AI系統的精準、快速篩查,可以在不占用大量醫療資源的同時提高診斷效率。
中端——藥品流通
藥品流通網絡。即通過互聯網,使整個藥品流通鏈路更加清晰可控,從而進行藥品的快速盤貨和跨區域調配,實現“買藥不出門”。
藥品追溯系統。利用這一系統,最大限度保證藥品、疫苗在流通全鏈路的安全性,還可以助力疫苗及新藥等臨床試驗研究。
后端——數據存儲
個人健康檔案。醫生可以根據患者攜帶終身的個人健康檔案,給出更加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和用藥建議。
醫療云HIS。通過HIS的“上云”,使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相關數據安全的互聯互通,高效協作,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政策方面也十分給力,在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突破了發展近10年的瓶頸問題:
3月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支持定點醫藥機構提供“不見面”就醫購藥服務。
而今,由于疫情的催化,醫療新基建在2020迎來元年。同時,隨著TMT(多指5G、物聯網等科技通信技術)的成熟,一條“產品開發+支付應用+終端流通”的路徑正在打通!
??
謹防重蹈“4萬億”覆轍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
——任澤平
2008年,受全球金融風暴和汶川地震對經濟的沖擊,中國開啟了“4萬億刺激方案”。
“大水漫灌”刺激了激進心理。地方政府看重基礎投資項目對GDP的快速拉動,卻忽略了醫療、教育這類短期看不到回報,但長期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
因此帶來了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以及房價暴漲等一系列惡果。
有這么慘痛的教訓在,如今的新基建不免會讓人擔心:新基建是否會穿著“新鞋”走當年4萬億的“老路”?
現實大概率是歷史的重復。我們必須時刻警惕這句話。
“疫”后重建的核心是解決公共衛生問題,而非拉動GDP。如果浪費了這次危機,那結下的只能是下一次的惡果。
事實上,單就中國醫療大健康行業來說,產業總值早已超萬億,而且正以全球領先的速度增長。通俗地說,真的把14億人的醫療問題解決好了,對GDP的帶動作用難以估計。
為了防止下一次關乎生命的悲劇發生,我們需要合理的投入和規劃,甚至可以允許適度的醫療資源冗余,這些冗余的錢并不多,而且值得花。
所以,無論如何,面對新基建這個"大餅",醫療領域也許是該到了調整"胃口"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