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這么久的IVD開發及行業事情,今天研sir跟友人談起一個涉及靈魂拷問的問題:
IVD儀器真的有這么難做嗎?
歡迎
關注IVD開發者聯盟,聊天,交流,最重要的是,交個朋友,不要錢。
有人認為,IVD儀器涉及高速自動化、精密光學、非標結構、集成電路、流體力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整合,開發難度極高;有人認為,IVD儀器無非是整機廠商問上下游采購核心部件,組裝成一個XYZ平臺,再加點光學檢測,再做個整機驗證,并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研sir認為,忽視條件,單說難或者不難,這都不是一種理性的說法。今天,研sir就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做IVD儀器難還是不難?難又難在哪里?不難又是怎么樣的說法?
首先,研sir態度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做IVD儀器是很難的。但是,世界上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難事,即使連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登天飛月這些在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都一一實現。所有難與不難都應該放在一個框架里面來討論,這個框架就是項目管理中的三個要素:
成本、質量、周期。
多快好省地干成一件事情,是我們所有人做所有事情的愿望。但誠如蘇軾的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說的,此事古難全。
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平衡成本、質量、周期,但永遠無法解決這三者之間的矛盾。
在平衡成本、質量、周期時,有時候很殘忍,我們必須厚此薄彼。
當市場競爭極其激烈的時候,周期顯得極其重要,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快人一步,成為老板們的心頭大患。當銷售們面對客戶們咄咄逼人的還價時,成本成為了獲客致勝的法寶。當客戶用上了你的設備,客戶的斥責、白眼、憤怒,又讓質量顯得舉足輕重,因為這不僅僅影響了現在這個客戶的體驗,也影響了產品的口碑,增加了售后維護的成本。在討論成本、質量、周期時,我們又要跟醫療器械創新網、營銷策略、市場環境、客戶價值等結合起來,每一個選擇背后,都是各種因素博弈的結果。
在醫療這個市場里,涉及人身的健康,在人文主義的前提下,質量和安全是永恒的主題,無論前期采取了什么樣的策略,質量絕對是能笑到最后的法定。在成本、周期、質量的框架下,我們來討論一下IVD儀器的難點在哪里。
難點1:非標
小型廠家一年幾十臺,中型廠家一年幾百臺,大型廠家一年幾千臺,如果每年上萬臺的出貨量,那就是妥妥的巨頭。
非標設計的表面結果是沒有產能,無法在項目前期進行大規模的試驗,從而導致讓客戶去充當測試員的角色。但本質的問題,還是單個項目收益無法支撐廠家對儀器進行大規模的投放前的驗證,或者不愿意花大成本、長周期去進行驗證。沒有經過大樣本測試和驗證的設備,其可靠性可想而知。
對于消費類電子行業,年出貨量達到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廠家會更有動力進行前期的可靠性測試。再比如,為什么軟件測試工程師在軟件行業中如此盛行,而在醫療器械這個行業卻不那么受待見,正是因為互聯網行業邊際成本較低,喜歡贏家通吃,追求覆蓋全部客戶的特性,要求其具有極高的用戶體驗和可靠性。
難點2:多學科交叉融合
IVD真的是整合了高速自動化、精密光學、非標結構、集成電路、流體力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不單單是這樣,基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你還得熟悉法律法規。雖然大規模合作協同是人類能夠在地球的食物鏈中勝出的原因,但也足以體現出合作協同的難度。合作協同不僅僅體現了管理的藝術,更能夠體現醫療器械創新網對于產品的影響。每一環節的缺陷對于醫療器械而言,都會是致命的缺陷,而且會被放大到對整機性能的影響。
難點3:行業的成熟度
體外診斷醫療器械在國內的發展時間僅僅20年左右,在這20年之間,從模仿到自主研發到自主創新,時間還是太短。國內早期的體外診斷儀器開發者基本都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邁瑞作為國內體外診斷行業的先行者,對于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行業的“黃埔軍校”了。但是,依靠口口相傳,師徒傳承的方式,到今天還是沒有改變。市場快速發展,國產替代如火如荼,行業沒有聯盟,只有競爭,大家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并企圖上下通吃。
難點4:盲目地追求多快好省
這一點就不需要多做說明了。
然而,IVD開發中,還是存在不難之處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不難1:不存在“卡脖子”技術
我們把IVD儀器進行分解,確實如有些朋友所言,并不存在難以攻克的“卡脖子”技術,這從IVD每一細分賽道的眾多競爭者就能看出。從自動化、高速自動化、精密光學、非標結構、集成電路、流體力學這些方面來說,每一個學科方向都有更為尖端的應用,當然微流控技術還是比較前沿的,但說實話,目前也還沒有真正做微流控產品成功的,大多掛羊頭賣狗肉。當一個司機里面做飯最好的,運動員里面唱歌最好的,其實也很好了,大家覺得呢?
不難2:激烈競爭中的產業鏈快速成熟
有生意的地方就有聰明人,聰明人多了,行業自然發展了。經過了20年的發展,體外診斷儀器的產業鏈在各方的帶動下,已經日趨成熟。行業發展的規律都是大同小異,產業分工一定是大趨勢,基于交易成本理論,隨著產業的成熟,技術和人才都在積累,溝通成本和信用成本在下降,產業鏈分工會越來越細,除非某一家公司能壟斷整個市場。
當產業鏈成熟之后,產品的需求不再五花八門,就像電動汽車一樣,要什么手工檔?談什么百公里加速?好用,便宜,簡單就行了。需求集中了之后,產量就上去了,那么成本、質量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也就不那么難了。
每一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難與不難都是一念之間,做好需求管理、項目管理、文化管理,然后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