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關于貫徹執行15項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的通知》發布(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貫徹實行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涉及醫用耗材、醫療服務項目、手術操作和醫保疾病診斷等多方面。
醫用耗材編碼數量超3.6萬
《通知》一經發布,表明了國家高度重視醫療保障業務的信息化、標準化進程。全國統一的醫保業務編碼標準,在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醫藥服務管理、異地就醫、待遇保障和基金監管等事項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事實上,國家對醫保醫用耗材編碼是逐步統一的。9月8日,國家醫保局公開了17類、5266款醫用耗材代碼,其中骨科材料類占比最大。
根據國家編碼數據庫信息,目前為止,醫用耗材代碼超3.6萬條,現實的型號和規格個數大于一千萬……這些數據為醫療保障信息平臺的建設增加了多樣性,同時給醫用耗材招標采購、支付制度、醫保籌資等方面決策提供了基礎。
各地醫保業務編碼和國家數據庫匹配
對于醫用耗材、門診慢特病病種、醫保藥品、日間手術病種、醫療服務項目和按病種結算病種等六項信息業務,《通知》中明確指出,各省份要配合國家的編碼數據庫,做好相關方面的協調和校驗,以保證每一項醫療保障信息業務都有對應的編碼。與此同時,地級市也要和省級的編碼標準數據庫映射并匹配,有秩序地、高效地推進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施行。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至今為止,各省份對15項編碼標準的使用程度并不一致。例如:江蘇、廣東、天津和安徽四省,實行醫用耗材、醫療服務項目編碼標準;江蘇、天津、安徽、廣東、河北、江西和遼寧七省,實行醫保藥品編碼標準……等等。
隨著標準在愈來愈多省份的落地,接下來,編碼標準無疑將輻射到全國范圍。
醫療器械企業積極掌握編碼標準
全國統一醫保業務編碼標準,能夠加強各地醫保信息共享和交流,以促進醫療保障業務的信息化、規范化開展。換個角度,各省份對編碼標準的積極推進,也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編碼的普及和應用。
為了醫保信息網絡化、數據化高速發展,國家統一醫療保障業務編碼標準,可以加快信息數據的分析和串聯,避開傳統信息搜集方式的難題。
在全國統一的編碼標準落地前,醫用耗材市場擁有太多編碼,甚至會依據省份和耗材規格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標準落地以后,每款醫療產品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編碼,可以快速查清耗材的價格、生產來源。從而加強了市場的監管力度,進一步保障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的開展。
醫療器械企業和編碼標準息息相關,應在使用編碼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維護。那么,應該如何維護編碼標準呢?醫療器械企業可以通過組織培訓,積極地了解標準的要求與規則,從而掌握編碼的內容與應用。這也對械企將來的發展起到積極意義。
來源:醫用耗材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