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掛號、網絡繳費、線上開藥……這些便民的智慧醫療服務便利了不少年輕人的同時,也給老年人帶來了一些「麻煩」。
不會用智能手機,無法線上掛號繳費,老年人似乎被割裂于智慧就醫服務之外。
此前,在四川某知名醫院中,一位輾轉多趟來到醫院鑲牙的李大爺就因無法現場掛號而難以就醫。李大爺無奈地大喊 「你們不能把我們拒之門外啊!」的場景歷歷在目。
醫院智慧服務難以可及老年群體,2.64億老年人的就醫難究竟如何解決?
近日,在健康解品牌欄目《健客交鋒》中,北京老年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宇就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對老年人的智慧需求分析不夠透徹。2.64億老年群體,對智慧服務的需求一定是多層次的。對于平穩健康狀態的老人,我們應該挖掘學習能力;對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更要從技術、算法方面做提升。我相信這樣老年群體可以更好地接受智能化。」王宇分析。
適老化首要需「理念轉變」
老年人就醫不便,古稀之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原秘書長唐鈞深有體會。他從普通老年患者角度分享了過往幾年的就醫經歷。「老年人在學習、理解能力上會滯后一些。往往使用的智能設備也比較落后,比如老年手機,很難實現更多的智能功能。在這種情況下,醫院的智慧服務很難可及老年人。」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專家們共同認為,醫療服務適老化首先要轉變理念。
王宇表示,作為醫療機構,要以積極的心態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針對性服務。一個細節是,老年群體是一個廣而大的概念,60歲以上人群統稱為老年人。但王宇分享,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的老人,應當有不同的分類。這樣才能精準地進行智慧服務適老化改造,滿足老年群體的特定需求。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努力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在智慧服務的適老化改造上,同樣如此。北京小湯山醫院康復中心主任武亮武亮介紹,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體系應該涵蓋醫療、康復、養老到居家生活一體化的的網絡體系建設。而在這一過程中,智慧服務必不可少。比如通過智能硬件進行防跌倒檢測,老人一旦發生意外,所有的醫療行為就全都能動起來。
智慧服務的適老化,也需要我們重新看待老年人群體。過去,我們常認為老人和智能時代天然相悖,但其實,據唐鈞分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老年群體的健康狀況分為三個階段——健康而穩定、功能逐漸衰退、失能。雖然老年人對信息和智能化手段接受速度較慢,但是可以通過針對性的培訓,獲得相應的技能。
武亮也認為,老年人并不缺少學習能力,只是缺少知識普及的途徑,要給老年人提供「再社會化」教育。
適老化智慧服務的創新解決方案
智慧服務的「適老化」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院內院外、線上線下、各行各業等方方面面的銜接、轉變和創新。因此這注定不是易事。
北京立方社會經濟研究院院長李軍考斯認為,不管是互聯網還是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一定要和社會發展同步,「如果技術發展過快的話,老年人是追不上的。」為此,這涉及到文化、培訓、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準備,既要提高老年人的整體素質,又離不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從頂層設計上看,國家已經開始了相關布局。
武亮從康復醫療角度描述了未來連續性、適老化的智慧服務圖景——醫療專業性和醫療質量同質化雙實現——依托互聯網平臺,將同質化服務延伸到社區甚至居家場景;通過大數據連通,智慧聯動各方,輸出標準化服務能力。
武亮舉例介紹,老人所有健康數據在基層都是完備的,一旦出現問題,遠程會診、迅速轉診。
「這是一個復雜的平臺,不是針對老人或患者復雜,而是對醫療復雜。但是,形成信息化管理之后,一切都會簡單化,這才是我們要做的。用最少的錢,給老百姓辦最好的事兒。」
除了醫療場景,必要的健康和照護場景同樣不可缺失。唐鈞補充,從世界范圍看,居家養老仍然是主流,因此需要配套的非正式照護服務,為老人提供專業日常照護服務能力。
最后,王宇總結,這既需要理念的轉變,也離不開國家層面上為不同老年人群提供整合型服務能力的突破。最后如果保障系統還能打通,「那后面才會給人工智能、智慧醫療、互聯網診療提供更加廣闊的,足以大施拳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