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工信部聯規【2021】208號(以下簡稱《規劃》)。后附政策原文全文。
《規劃》指出,醫療裝備是指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開發應用的相關硬件、軟件和集成系統的總和,其發展事關健康中國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事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裝備保障,事關人民生活品質和福祉水平的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醫療裝備產業高速發展,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制造體系基本健全,企業主體發展壯大,產品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基本滿足我國醫療機構診療、養老、慢性病防治與應急救援等需求。
《規劃》強調,“十四五”時期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健康中國和制造強國戰略部署,聚焦臨床需求和健康保障,強化醫工協同,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提出,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
《規劃》圍繞診斷檢驗裝備、治療裝備、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中醫診療裝備、婦幼健康裝備、保健康復裝備、有源植介入器械等重點發展領域,提出了“十四五”期間重點任務。一是通過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完善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二是通過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醫療裝備攻關、加強臨床應用創新研究、加快智能醫療裝備發展,提升有效供給能力。三是通過加強優質企業培育、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提升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國際競爭能力。四是通過推進“5G+醫療健康”新模式發展、推進居家社區和醫養康養一體化發展、提升緊急醫學救援保障能力,提升全方位服務能力。五是通過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健全安全保護體系、健全產業基礎平臺體系,提升基礎支撐能力。
《規劃》部署了5個專項行動,包括產業基礎攻關行動、重點醫療裝備供給能力提升行動、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建設行動、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提升行動、醫療裝備產業與應用標準體系完善行動。
《規劃》明確了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措施,提出創新支持模式、促進推廣應用、加強人才培育、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深化開放合作、加強組織協同。
官網鏈接地址為:
//www.miit.gov.cn/jgsj/zbys/wjfb/art/2021/art_9dcd306998e04fa7945b401950eaf801.html
附政策全文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
醫療裝備是指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開發應用的相關硬件、軟件和集成系統的總和,主要包括診斷檢驗裝備、治療裝備、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中醫診療裝備、婦幼健康裝備、保健康復裝備、有源植介入器械等。醫療裝備的發展事關健康中國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事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裝備保障,事關人民生活品質和福祉水平的提升。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鏈安全可控,特制定本規劃。
—、發展環境
(一)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邁入新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追趕,現已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十三五”期間,我國醫療裝備產業高速發展,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84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8%;制造體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覆蓋了衛生健康各個環節,基本滿足我國醫療機構診療、養老、慢性病防治與應急救援等需求;企業主體發展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00余家,主營業務收入413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6%,形成了一批協作配套、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產品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突破了超導磁體、電子加速器、射頻/譜儀等一批關鍵技術,骨科手術機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臟、聚焦超聲治療系統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基地。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醫療裝備企業積極組織生產、保障供應,有力支撐了國內疫情防控需求和國際抗疫合作。
(二)醫療裝備產業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面臨重要戰略機遇,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現代制造、新一代信息、新材料、前沿生物等技術與醫療裝備技術跨學科、跨領域交融發展提速,新型醫療裝備產品不斷涌現;全球“大衛生”“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醫學服務模式從疾病醫學服務向疾病+健康醫學服務轉變;構建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新型醫療裝備發展體系成為全球醫療科技創新熱點,“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快速調整變化,我國醫療裝備發展面臨重要機遇。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調整,發達國家爭奪醫療裝備競爭高地日趨激烈,我國醫療裝備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面臨的阻力和競爭壓力明顯加大。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人民群眾健康管理意識日益增強,催生了超大規模、多層次且快速升級的醫療裝備需求;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快速提高,產業基礎能力日益增強,加速推進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
面對新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對醫療裝備發展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面對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自立自強,著力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加快補齊高端醫療裝備短板,積極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部署
(一) 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健康中國和制造強國戰略部署,聚焦臨床需求和健康保障,強化醫工協同,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有力支撐。
(二)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發展。完善產學研醫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醫療衛生、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與信息通信、新材料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研發新技術、拓展新產品、探索新模式,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提升技術發展水平。
堅持醫工協同。強化需求牽引,鼓勵醫療機構、生產企業協同創新資源,積極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構建研發生產與推廣應用相互促進的循環發展良性機制,提升先進適用產品的供給能力。
堅持安全第一。把質量和安全作為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質量管控,加強數據規范管理和開發應用,確保產品安全有效,數據安全可靠,為全面維護人民健康提供安全支撐。
堅持開放合作。踐行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醫療裝備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三)發展愿景
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
——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醫療裝備亟需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基本補齊,初步建成創新力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一一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醫療裝備在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健康促進、公共衛生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腔鏡手術機器人、7T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質子重離子一體治療系統等一批高端產品實現應用。
——企業活力顯著增強。醫療裝備龍頭企業的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涌現一批細分領域全球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以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獨特工藝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
一一產業生態逐步完善。醫學+工業、醫院+工廠、醫生+工程師等多維度醫工協同創新模式初步建立,健康醫學服務快速發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中醫特色醫療等新業態全面創新發展。
——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醫療裝備產品認可度、品牌美譽度及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大幅提高,6-8家企業躋身全球醫療器械行業50強。
到2035年,醫療裝備的研發、制造、應用提升至世界先進水平。我國進入醫療裝備創新型國家前列,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三、重點發展領域
(—)診斷檢驗裝備
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推進智能化、遠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準化、多模態融合、診療一體化發展。發展新型體外診斷裝備、新型高通量智能精準用藥檢測裝備,攻關先進細胞分析裝備,提升多功能集成化檢驗分析裝備、即時即地檢驗(POCT)裝備性能品質。
(二) 治療裝備
攻關精準放射治療裝備,突破多模式高清晰導航、多靶區腫瘤一次擺位同機治療、高精度定位與劑量引導、自適應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PS)等技術。攻關智能手術機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圖像配準、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多自由度精準控制等關鍵技術。發展高效能超聲、電流、磁場、激光、介入等治療裝備。推進治療裝備精準化、微創化、快捷化、智能化、可復用化發展。
(三) 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
研制腦損傷、腦發育、腦血氧、腦磁測量等新型監護裝備,發展遠程監護裝備,提升裝備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推動透析設備、呼吸機等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性能提升。攻關基于新型傳感器、新材料、微型流體控制器、新型專用醫療芯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醫療級可穿戴監護裝備和人工器官。
(四) 中醫診療裝備
發揮中醫在疾病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等方面獨特優勢,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深度挖掘中醫原創資源,開發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可穿戴等新技術的中醫特色裝備,重點發展脈診、舌診以及針刺、灸療、康復等中醫裝備。促進中醫臨床診療和健康服務規范化、遠程化、規模化、數字化發展。
(五) 婦幼健康裝備
發展面向婦女、兒童特殊需求的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健康促進等裝備。攻關優生優育診斷分析軟件及裝備。研制孕產期保健、兒童保健可穿戴裝備,推動危重癥新生兒轉運、救治、生命支持以及嬰幼兒相關疾病早期篩查等裝備應用。促進婦幼健康裝備遠程化、無線化、定制化發展。
(六) 保健康復裝備
發展基于機器人、智能視覺與語音交互、腦-機接口、人-機-電融合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新型護理康復裝備,攻關智能康復機器人、智能助行系統、多模態康復輪椅、外骨骼機器人系統等智能化裝備。促進推拿、牽引、光療、電療、磁療、能量治療、運動治療、正脊正骨、康復輔具等傳統保健康復裝備系統化、定制化、智能化發展。提升平衡功能檢查訓練、語言評估與訓練、心理調適等專用康復裝備供給能力。
(七) 有源植介入器械
加快植入式心臟起搏、心衰治療介入、神經刺激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發展生物活性復合材料、人工神經、仿生皮膚組織、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器官修復和補償等。推動先進材料、3D打印等技術應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
? 四、夯實產業基礎,
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善的大工業優勢,推進醫療裝備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融合創新,補齊短板、鍛造長板,貫通全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構建持續創新發展能力。
(一)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醫療健康科技前沿,編制醫療裝備重點產品和技術目錄,支持行業組織、科研機構、國家醫學中心制定發布技術創新路線圖。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予以支持,持續推進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生育健康及婦女兒童健康保障、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中醫藥現代化等領域前沿基礎技術研究。鼓勵醫療裝備與新材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業、船舶等行業跨領域合作,加強材料、部件、整機等上下游協同攻關,加快補齊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瓶頸短板。
(二)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梳理重點醫療裝備產品上下游關鍵環節和供應鏈關系,編制主要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圖譜,研判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和潛在風險,著力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推進實施醫療裝備供應鏈生態建設,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緊密上下游企業協作關系,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打造創新力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立足產業規模優勢、大工業配套優勢和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先發優勢,加快智能、新型醫療裝備發展,完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支持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三) 完善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
發揮醫療裝備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及相關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作用,聚焦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關鍵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和關鍵零部件等協同攻關,提升行業關鍵技術和先進適用產品供給能力。引導跨領域合作,打造一批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市場化利益分享機制為紐帶、產學研醫協同,面向精準醫療、遠程醫療、智慧醫療的新型創新平臺,提升原創性裝備開發能力和融合創新能力。
五、強化醫工協同,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強化需求牽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醫企合作平臺,完善醫療裝備產品“技術創新-產品研制-臨床評價-示范應用-反饋改進-水平提升-輻射推廣”創新體系,快速提升安全有效、先進優質醫療裝備產品的供給能力。
(一)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醫療裝備攻關
圍繞心血管、呼吸、腫瘤、創傷、兒科等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需求,支持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等組建攻關團隊,加強醫療裝備基礎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顛覆性、原創性技術,開發一批滿足醫學教學、臨床研究、科學研究等需求的醫療裝備,引領醫學模式變革。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醫療行業優勢資源著力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診斷、治療裝備,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治療裝備,提升公共衛生領域醫療物資保障能力。
(二) 加強臨床應用創新研究
支持醫療裝備企業與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深度合作,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醫療裝備臨床應用創新研究,提升低劑量、快速成像、篩查預警、早期診斷、微/無創治療、個體化診療、人工智能診斷、術中精準成像、智慧醫療、中醫治未病等醫療裝備性能水平,打造優勢產品。推動生產企業與醫療機構緊密聯動,推動制定一批國際先進的醫療裝備使用和臨床應用標準規范,加快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三)加快智能醫療裝備發展
支持醫療裝備、醫療機構、電子信息、互聯網等跨領域、跨行業深度合作,鼓勵醫療裝備集成5G醫療行業模組,嵌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動醫療裝備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發展。聚焦智慧醫院建設需求,開發導診、門診篩查、咽拭子采集、抽血、輔助檢驗、智能無接觸式掃描、輔助診斷、重癥監護/護理、智能巡診、配液送藥、醫療垃圾處理、消殺滅菌等系列醫療機器人,提升安全診療防護能力。
六、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品牌培育為重點,多措并舉,著力打造產業鏈優勢企業,建立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激發行業創新活力,增強全球資源整合和核心技術掌控能力。
(一) 加強優質企業培育
鼓勵骨干企業創新資本、技術、品牌等合作模式,整合國內外、多領域優質資源,布局全球發展,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的引領整合和組織協同,打造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領航企業。支持具有細分領域技術優勢、獨特工藝等的專特精新“小巨人”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改進產品性能,鞏固競爭優勢,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單項冠軍企業和知名品牌。
(二) 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支持有基礎、有條件的地方創建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構建醫療裝備從技術開發、產品生產、示范驗證到應用推廣的創新體系,營造包括政策、金融、監管、學科交叉、醫療示范一體的激勵產業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培育“整機企業+零部件企業+服務配套企業”產業鏈,“龍頭企業+專特精新企業”創新鏈,“品牌企業+創新型醫療服務企業”價值鏈,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建設主導產品特色鮮明、創新要素高度集聚、網絡協作緊密高效、產業生態體系完善的醫療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醫療裝備國際研發制造高地。
(三)提升企業智能制造水平
支持醫療裝備企業應用數字化、智能化制造裝備,提高生產線、車間、工廠的自動化、數字化水平,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在醫療裝備開發設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等環節的應用。鼓勵醫療裝備企業與醫療機構協同開發專用軟件,提升整機系統集成能力、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企業開展精益生產,加強流程優化、工藝優化和管理優化,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產品本質安全水平。
七、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提升全方位服務能力
針對"大衛生”“大健康”發展需求,針對突發傳染病、重大自然災害等緊急醫學救援需求,加快培育醫療裝備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促進醫療服務從院中診療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間資源共享、院后康復的連續性服務方向延伸拓展,不斷提升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醫療健康服務的能力。
(一) 推進“5G+醫療健康”新模式發展
推動運用5G技術改造提升醫療衛生健康網絡基礎設施,搭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和醫療平臺,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圍繞智能疾控、急診急救、遠程重癥監護、中醫診療、醫院管理、健康管理等重點方向,創新5G應用場景,開展智慧醫療健康裝備和應用創新,培育可復制、可推廣的5G智慧醫療健康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進遠程問診、遠程會診等發展,推動構建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促進高端醫療資源下沉服務基層。
(二) 推進居家社區、醫養康養一體化發展
拓展醫療健康裝備服務鏈,推進居家社區級新型醫療裝備的設計、研發、制造和后續服務協同發展。推進開源外接設備、醫療健康軟件與基礎醫療設施同步發展,探索在辦公場所、公共場所、家庭等健康建筑內嵌入基礎醫療設施裝備,建立健全重點人群健康信息的自動感知、存儲傳輸、智能計算、評估預警等全程管理體系,實現個人健康實時監測與評估、疾病預警、慢病篩查、主動干預。推動醫療機構、第三方診斷/檢驗中心、醫養結合機構、居家社區等相協調的防、診、治、康、護、養一體的醫療健康服務發展,開展老齡健康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促進醫養康養有機結合,推進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人口老齡化社會醫療健康服務保障能力。
(三)提升緊急醫學救援保障能力
開展傳染病快速檢測成套裝備、大規模疫病防控應急裝備及解決方案研究,提升傳染源識別、傳染途徑切斷等水平,提高突發傳染病的應急反應能力。推進公共衛生檢驗檢測裝備精準化、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模塊化、輕量化發展。推動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實驗動物設施等特殊實驗室關鍵防護裝備研發。提升自然災害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發展海陸空遠程醫學救援、極端天氣緊急醫學救援等裝備。支持醫療裝備生產企業合理布局產能,“平急”結合,提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等緊急醫學救援供給能力。
八、優化產業生態,提升基礎支撐能力
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發揮標準引領、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務平臺等作用,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產業持續優化升級。
(一)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在醫療器械標準體系框架下,完善醫療裝備產業與應用標準和信息標準體系建設,按照醫工協同發展思路,構建完善醫療器械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體系,鼓勵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和知名專家等參與標準化工作。加強醫療裝備產業基礎及信息安全標準研制,促進醫療裝備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標準化,智能醫療裝備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的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標準化。推動制定醫療裝備領域國家標準外文版;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
(二) 健全安全保護體系
加強生產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醫療裝備專用密碼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保障醫療裝備本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網絡與信息安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健全醫療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體系,針對醫療互聯網、醫療裝備遠程運維、醫療裝備健康管理、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診療等典型應用場景,加快攻擊防護、漏洞挖掘、態勢感知等安全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發應用。強化電子健康檔案、病歷、處方等安全管理,加強涉及國家利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醫療大數據保護,完善分類分級保護制度。推動建立醫療裝備網絡信息安全評估評測、監測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三)健全產業基礎平臺體系
支持建設面向醫療裝備領域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面向醫療裝備與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跨領域協同服務平臺,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加快提升醫療裝備行業技術咨詢、標準制定、檢測驗證、認證認可等第三方服務能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和服務鏈融合發展,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和推廣應用。
九、保障措施
(一)創新支持模式
引導地方政府、產業基金、社會資源等支持醫工協同開展醫療裝備及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等攻關,加大金融投資對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支持。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管理,支持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深化產融合作與投融資對接,加強優質企業上市培育,支持“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建立健全臨床轉化環節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獲取合理合法創新收益的新機制,激發醫務人員、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二) 促進推廣應用
優化創新醫療裝備注冊評審流程,支持擁有發明專利、技術屬于國內首創且國際領先、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的醫療裝備,臨床急需的創新型醫療裝備進入特別審批通道,加快審批。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醫療服務項目、醫用耗材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加強基層醫院醫療裝備的配置力度,提升診療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醫療裝備應用推廣中心建設,積極探索創新醫療裝備產品“購買技術服務”等模式。
(三) 加強人才培育
鼓勵理工科與醫科等高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以及行業龍頭企業創新合作模式,整合基礎、應用及臨床等學科,積極探索“醫工交叉”特色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醫+X”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技能人才的培養。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和交流。弘揚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樹立正向激勵導向,實行股權、期權等多元化激勵措施。
(四)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嚴格執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對侵權行為的執法力度。建設醫療裝備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臺,打通醫療裝備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健全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增強系統保護能力。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暢通醫療裝備技術研發、知識產權流動與運營渠道,促進知識產權與創新資源、金融資本、產業發展等有效融合,構建互利共享、合作共贏的專利運營模式,提高和激發醫務人員、科研人員專利意識,貫徹落實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推動醫療裝備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
(五) 深化開放合作
鼓勵第三方機構建立健全進出口法律咨詢、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服務保障體系,引導企業規范國際經營行為,提升合規管理水平。發揮多雙邊合作和對話機制作用,推動研發設計、臨床應用、技術標準等多領域合作,積極營造開放、透明、包容、公平的國際化市場環境。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帶動成套醫療裝備“走出去”,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高水平醫療健康服務。
(六) 加強組織協同
工業和信息化、衛生健康、發展改革、科技、財政、國資、市場監管、醫保、中醫藥、藥監等部門要圍繞規劃目標任務,根據職能分工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切實抓好落實,優化產業布局,避免重復建設。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連接企業與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協調組建行業跨界交流協作平臺。各有關方面要密切協同聯動,加強政策規劃、標準法規等方面的統籌,抓緊抓實抓細規劃確定的重大任務和重點工作,推動規劃順利實施。